农大首页| 中文版| ENGLISH
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规章制度>>学校文件>>正文


山西农业大学关于修(制)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0年10月19日 00:00    作者:    来源:    点击率: 次

(校行字[2010]55号)

二○一○年六月

在高等教育新一轮改革的新形势下,为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高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构建具有地方高等农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实际,学校决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讨论的基础上,全面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山西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紧扣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农科特色,彰显学校文化,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分类定位;因材施教,个性培养”的教育理念,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四年本科学习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需要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基本素质,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模式”的人才培养框架。

二、指导原则

新的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制)订,要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有利于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以及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要符合培养目标要求。

(一)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

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要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构建起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二)凝炼学科专业特色,培养多层次人才

培养方案的修订要充分体现各学科专业的特点,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各学院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培养方案固化。

(三)强基础、宽口径,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要适当压缩学时,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学分结构和课程设置上力求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自主选择课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推行和实践“通识课要通,学科基础课要厚,专业课要精且富有特色”的指导思想,满足并服务于学校多层次人才培养改革的需求。

(四)坚持课内外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各专业根据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定位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制订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在专业培养方案中适度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构建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及其教学目标要求,加强实验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课内外结合,强化综合实习和科研训练。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多模式的培养机制

学校允许不同专业在确保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前提下,制订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培养方案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实行分流培养,通过不同分类方向的动态培育过程,贯彻因材施教理念,促进学生多方向、有特色发展,既确保基本规格要求又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结合学校开展的“晋农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改革项目,鼓励跨院部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

三、培养目标

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本科各专业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本领过硬的面向“三农”,立足山西,辐射全国的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包括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输送从事科学研究创新型人才;为相关业务部门、企事业单位、大中专院校培养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从事科技开发和基层实际工作“下的去、用的上、留得住”的高级专门人才。

专业培养目标:各专业要严格遵循国家教育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要与学校发展的趋势、体现专业自身的条件和特色来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包括培养方向(所培养人才的未来走向),使用规格(基本政治素质、基本专业素质、基本身体素质和基本人文素质)和规范要求(针对使用规格,制订详实的培养指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纲,各院部必须经过严格论证、准确定位、彰显特色。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教学、课外技能训练等五部分组成。

1、通识课程包括通用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两部分,是全校课程结构中的基础部分。通用基础课程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数理化、外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军事理论等公共基础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采取课堂教学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课设置在实践教学环节中。

公共选修课程是指面向全校开设的有关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科门类通用课程等,各院系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专业教育阶段跨学科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鼓励开设前沿性、交叉性、系统性的高水平课程或专题讲座。

2、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是按学科门类或一级学科、相近专业打通的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它包括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程。

3、专业(方向)课程是体现专业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课程,是提供与学生未来社会生活和职业有密切关系的知识技能的课程,或为加深某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组。它分为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构建合理的专业知识体系。专业(方向)选修课各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多样性要求,分类、分模块设置多个课程组。

4、实践教学课程目的在于通过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实验、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劳动、军事训练等

5、课外技能训练目的在于给学生一定课外技能训练的机会。包括学术报告或讲座、科研活动、创业实践、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等。

五、学分计算与学时安排

每16学时计1学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生产劳动、毕业论文每1周计1学分;社会实践每3周计2学分。学分最小单位为0.5。

1、理论教学体系

课内总学时:此次修(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课内总学时一般控制在2500学时左右,工科等部分专业可达2700学时,艺术设计专业参照全国同类院校总学时数可达3000左右。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时之比因专业而异,文、经、管、法类专业实验(含讨论等)总学时数应占必修课总学时的10%左右,其它专业应占20%左右。实验课在32学时以上的应独立设课,与理论课同步进行,单独考核。

课程学时比例:课程中必修课应占课内总学时的75-80%,选修课占课内总学时的20-25%。在选修课中,农、工、理类专业学生须修读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6-8学分,文、经、管、法类专业学生须修修农业及自然科学类课程4-6学分。

2、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实习(科研训练)、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答辩、劳动等。各专业根据专业特点自行安排实践教学,原则上文、经、管、法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20周左右,其它专业实践教学30周左右。其中生产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应安排12-16周。

3、课外技能训练

课外技能训练的学分不少于6学分,各类学分的认定标准和实施细则另行制订。

⑴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

⑵参加科研活动。科研活动包括学生在校参加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⑶创业实践。

⑷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

⑸素质拓展、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各类校园文化活动。

六、人才培养方案的格式要求

2010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格式如下:(要求提供专业、课程的英文名称)

1、专业培养目标

2、业务培养要求

3、学生应获得的知识与能力

4、主干学科

5、主要课程

6、主要专业实验

7、学制与学位

8、学时分配及毕业学分要求

9、通用基础课程安排

10、学科(专业)基础课安排

11、学科(专业)基础选修课程安排

12、专业(方向)课程安排

13、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安排

14、实践教学环节安排

15、专业实践技能安排

七、几项具体问题的说明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要贯彻课堂教学与实践课相结合的方式,切实保证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和思想素质。

2、外语教学,包括公共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公共英语教学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加强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学习和应用坚持四年不断线。提倡各专业开设专业英语选修课,鼓励教师采用外文原版教材,运用外语讲授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3、计算机教学。计算机教学要四年不断线,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应用基础”教学体系,其中文化基础和技术基础由现代教育技术学院开设,应用基础由各院根据专业特点开设。

4、创新学分。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创作活动及各类竞赛活动,发表的论文和小发明成果及竞赛获奖,经有专家审定,可计选修课学分(具体参照山西农业大学学生奖励学分的决定)

5、课外技能训练是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目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外学分由学生向所属学院申请,并附相关证明。学院核实无误后,经相关部门审核交教务处记录学分,每位学生应取得不少于6学分的课外学分。

6、考试方式。各院部要根据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根据各课程的内容特点,确立考试、考查的比例,鼓励开展研究性学习。

7、毕业论文(设计)。各院部要根据各类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分层次、多元化制订毕业论文(设计)规格。

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制)订工作是推动我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强大动力,为此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从学院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出发,根据学院的特色整体安排本项工作,鼓励院部以教改立项形式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